文/宋慧欣

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玉波
当前,工厂自动化(FA)领域正处于“国产化替代”与 “智能化升级”叠加推进的双重浪潮中。随着 “制造强国”战略深化,制造企业对自主可控、高效灵活的FA解决方案需求日益凸显。作为国内工业自动化产业的领军企业,和利时深耕流程自动化领域数十年,如今正以全栈自研技术体系、全品类产品矩阵,在FA赛道国产替代浪潮中书写 “智控” 新篇。
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玉波表示:“和利时致力于为中国制造业用户打造自主可控的工业控制伙伴,我们希望让客户感受到,选择和利时不仅是选择一款产品,更是选择一个‘自主、可靠、创新’的合作伙伴——‘自主’意味着摆脱‘卡脖子’风险,‘可靠’意味着长期稳定运行,‘创新’意味着持续满足智能制造的升级需求,最终助力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。”
在FA市场“群雄逐鹿”的格局下,“自主可控”早已不是简单的国产标签,而是涵盖“硬件可靠、软件可控、协议兼容”的全链条能力。张玉波强调:“和利时的核心竞争力,在于构建了从底层硬件适配到上层软件平台的全自主体系——这不是单点突破,而是系统性的技术重构,也是我们能在FA市场发展迅速的关键。”
从技术维度看,和利时的自研基因已渗透到每一个核心环节:硬件层面,LX 系列紧凑型 PLC 全面采用100%自主可控设计,核心处理器与关键外设实现“设计-供应链”双端自主,彻底规避国际形势带来的断供风险;实时操作系统为和利时自研工业微内核系统,历经PLC、DCS等多场景验证,在实时性、稳定性上对标国际一流水平;上位编程软件iAT(Intelligent AutoThink,简称iAT)则突破传统工控组态软件功能单一、扩展性弱的瓶颈,基于开放式、插件式Web IDE框架技术,通过标准化组件接口规范降低模块耦合度,为客户提供按需扩展的柔性开发能力;通信协议层面,经和利时多年的产业应用实践,已完全掌握主流协议内容与相关的开发技术;功能安全领域,LXS系列PLC是国内首款通过TÜV莱茵认证的机械安全PLC,支持安全与标准控制一体化,填补了国产高端安全控制产品的空白。
从产品维度看,和利时以全品类覆盖的产品矩阵应对FA场景的多元化需求:从大型PLC(LK系列)、中型PLC(LX系列)、风电行业高可靠PLC(WP系列),到DX50伺服驱动器、LT-e分布式IO、HollyControl 4.0 SCADA软件、iAT编程组态软件,形成“硬件+软件+解决方案”的一站式服务矩阵。张玉波特别指出:“我们所有产品都实现了国产化深度适配——硬件搭载国产芯片,软件兼容银河麒麟、统信等国产操作系统,数据层对接达梦、人大金仓等国产数据库,真正实现‘软硬一体’的全链路自主可控。”
这份“全自主”实力,已在众多关键领域结出硕果:大型工程项目方面,LK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150万吨级水处理项目、川藏铁路3700米高海拔隧道控制场景,彻底替代国外龙头产品,累计应用量超1.5万台;半导体领域,为PVD/CVD设备提供 “工艺+安全+温控+传输”一体化方案,适配DeviceNet协议及SEMI S2国际标准,批量应用于头部企业生产设备,打破国外方案在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的垄断。
在张玉波看来,更值得骄傲的是和利时的核心技术突破更显“硬核”:LX系列PLC基于国产CPU实现1ms EtherCAT轴控制周期,LT-e分布式IO的EtherCAT总线通讯效率较同类产品提升100%,32模块扫描时间可控制在1ms以内;‘和言’大模型借助强化学习(RL)技术,使70亿参数模型的性能超越传统500亿参数模型,多项核心指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。
随着新能源、半导体、高端装备等行业快速发展,FA 市场逐步涌现出三大核心诉求:高速产线对“高精度运动控制”的需求、狭小场景对“设备小型化”的要求、中小企业对“高性价比方案”的渴望。针对上述行业痛点,和利时在 2025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发布的LX紧凑型PLC与LT-e系列分布式IO,以技术创新实现“性能、空间、成本”的三重突破。张玉波表示:“这两款产品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,而是基于10万+客户场景沉淀的定制化创新,每一个功能点都精准瞄准行业真需求。”
LX紧凑型PLC以“三维突破”适配高性价比需求:运算性能上,搭载四核1.2GHz处理器,性能较竞品提升67%(基准值5.0 vs 竞品3.0),支持8任务并行处理,覆盖6-32轴控制,EtherCAT轴控制周期最快可达250us,支持二/三/四轴插补、电子凸轮,满足锂电、物流分拣高速产线需求;协议上,标配EtherCAT、PROFINET等工业以太网协议,兼容西门子、罗克韦尔系统,老旧设备改造无需额外网关;可靠性上,产品EMC指标高于IEC61131-2和GB/T15969.2标准,环境适用于-20℃~60℃宽温范围,MTBF超10万小时,适配水利、石化等严苛场景。对于更加严酷的电磁环境和温度环境,高可靠PLC(WP系列)可以满足最高EMC等级和-40℃~70℃的极端环境要求。
LT-e系列分布式IO重构行业标准:空间上,模块最小宽度达12mm,安装空间可节省83%,适配半导体洁净室、风电轮毂等狭小场景;部署上,PUSH-IN端子可缩短20%接线时间,TYPE-C独立调试+一键配置功能,减少现场复杂度;此外,其自研的模块间通讯协议效率较前一代提升100%,具备故障预警与黑匣子功能,设备健康度评分达6.0(竞品仅1.125),故障定位效率提升70%。
这两款新品的市场价值已逐步显现:针对汽车零部件、3C电子等领域的中小企业,整体方案成本较国外同配置产品降低30%,无需额外采购网关、温控器,有效缓解成本压力;针对半导体、风电等高端制造领域,紧凑设计精准满足狭小空间部署需求;对于柔性生产需求较高的企业,支持在线调试、程序一键移植,产线换型周期缩短 40%。张玉波总结:“我们最终希望帮助客户实现降本、提效、避险的核心目标——硬件采购成本降低20%-30%,调试时间节省20%-50%;100%国产化属性可保障供应链安全;后期还能灵活扩展冗余与升级功能,设备生命周期可延长3-5年。”
工业软件是FA领域的“灵魂”,但长期以来,国外工业软件普遍存在平台封闭、协同性差、授权成本高的痛点,国内工业软件则面临功能不全、适配性弱的发展困境。“FA 领域的智能化升级,不能仅依赖硬件‘硬撑’,更需要软件层面的‘软驱动’——和利时的核心思路是构建一体化工业软件平台,实现控制、监控、调试全流程的无缝衔接。”张玉波这样解读和利时的软件战略。基于这一思路,和利时推出 XMagital 智能系统与 Intelligent AutoThink 编程软件平台,形成 “底层支撑+上层应用”的协同体系。
XMagital是重构工业控制架构的核心底座。XMagital 依托统一的数据与模型标准,贯穿ISA95标准中的L0-L3层级,借助多模态数据融合、管控一体编排、任务一体化调度等核心技术,将传统分层拼接式架构重构为“1个核心平台+ N类应用”的扁平化架构。张玉波强调:“XMagital 的核心优势在于‘开放’——我们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技术组件与开发工具,客户可自由集成符合标准的设备及应用APPs/Agents,无需被单一供应商绑定,真正实现工业场景下的互联、互通、互操作,激发工业创新活力。”
Intelligent AutoThink则是聚焦FA业务全场景的一体化工具。历经 13 年技术迭代,Intelligent AutoThink 集成PLC组态、功能安全配置、伺服调试、HMI 组态等核心功能,并与 SCADA 监控系统(HollyControl)实现数据打通,真正实现“控制-监控-调试”全流程协同管理。其创新点集中在三方面:其一,协同效率提升:支持多工程项目、多控制器协同管理及多人协同组态,可大幅缩短项目开发周期;其二,兼容性强化:支持 IEC61131-3 标准(LD/ST/SFC)及 C/C++、G 代码,同时支持PLCOpenXML格式程序的一键移植,并可通过插件扩展自定义功能及算法库;其三,部署灵活性:适配国产银河麒麟操作系统,支持单机、C/S(客户端 / 服务器)、B/S(浏览器 / 服务器)等多种部署模式。
这套软件组合已为客户创造显著价值:某汽车制造企业焊装车间通过应用 Intelligent AutoThink,软件采购成本降低40%;某锂电生产企业借助其“编程-调参-监控”一体化能力,项目开发周期缩短 30%。张玉波补充道:“未来,我们还将在软件中融入更多AI技术能力,例如,借助‘和言’大模型实现设备故障智能诊断、生产参数动态优化,让软件不仅是高效的‘工具’,更能成为企业的‘智能大脑’。”
推动FA产品国产化,从来不是简单的元器件替换,而是要在“性能、稳定性、兼容性” 三大核心维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在此过程中,国产硬件性能适配、国外协议兼容、客户信任建立成为当前FA领域国产化进程所面临的三大挑战。“这些难题无法通过蛮干解决,必须通过针对性的‘靶向创新’逐一突破——每一项解决方案都需经得起工业场景的长期实践验证。”张玉波分享了和利时的攻坚思路。
针对国产元器件和产品稳定性,和利时采取“深度合作+硬件优化”的双路径策略。在深度合作上,和利时与知名芯片设计企业合作,基于自主可控的产品进行合作开发,使产品满足国产化认证“一类标准”要求;在硬件优化上,和利时基于30年工控硬件设计经验,对新产品从通道级、单板级、系统级进行优化设计,使产品的稳定性、易用性和性价比远超行业竞品。
面对国外协议与算法兼容,和利时组建专项技术团队对 PROFINET、EtherNet/IP 等协议进行深入研究,在合规前提下实现协议兼容,并通过 ETG、PROFINET 国际一致性认证;依托 10 万组工业场景数据自研核心控制算法,使 LX 系列 PLC 的温控精度达到 ±0.1℃、温度超调量≤0.2℃,性能超越国外同类产品;同时开放iLink 协议,支持第三方设备无缝对接,打破国外协议的垄断限制。
为打破“客户信任壁垒”,和利时联合第三方权威机构开展高海拔、高湿度、强电磁等极限环境测试,并公开测试数据,以透明化方式证明产品性能;在南水北调、川藏铁路等国家级重大项目中验证产品性能;推出 “免费试用 + 快速售后响应” 的服务模式,用实际体验建立信任。
如今,和利时的国产化 FA 产品已实现 “性能对标国际、稳定性超越预期、兼容性无缝衔接”的核心目标——EtherCAT控制周期250us、温控精度±0.1℃、MTBF超10万小时,这些硬核指标不仅是冰冷的数字,更是国产FA技术实力的有力证明。
在 “制造强国”战略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,FA领域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中枢,承载着保障产业链安全、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使命。在张玉波看来,这份使命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:一是“破垄断”,聚焦大型 PLC、安全 PLC 等 “卡脖子”核心领域,筑牢产业链安全防线;二是 “促创新”,将 AI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入工业场景;三是 “建生态”,联合国产芯片、操作系统等领域厂商,共同打造 “软硬一体”的国产化解决方案,降低企业智能化转型成本。
从这三大维度发力,和利时正在成为FA国产化的先锋力量,正如张玉波所言:“和利时的使命十分明确 —— 以自主可控的 FA 核心技术,筑牢中国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石。这并非一句口号,而是我们每一项技术决策、每一款产品研发的根本出发点。”